南疆,喀什莎车县名因汉“莎车国”而得名。清光绪九年(1883年)置直隶州时,使用莎车古名,称莎车直隶州。为莎车县名沿用之始。 莎车早在西周时已是西域城邦之国。西汉时期,莎车作为古代丝绸之路南道的终端,并且是南道与中道支线的交汇点。两条古道在此汇合后,便沿叶尔羌河折向西南,沿昆仑山,登帕米尔高原而出国境,再取道赴印度、巴基斯坦、阿富汗,乃至西亚、欧洲。
莎车是古代东西方陆路交通枢纽。境内河渠纵横,水草充足,宜牧宜农,是西域诸国中富庶地区之一,为汉与匈奴长期争夺之地。 据史载,东汉时期的莎车和元明代的莎车,是最为辉煌的时代。 东汉建武五年(公元29),因莎车王康抗击匈奴有功,光武帝封康为“汉莎车建功怀德王、西域大都尉”,代汉管辖西域诸国。38年,莎车王贤与鄯善王安一同派遣使者到洛阳,恢复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。这时,葱岭(今帕米尔高原)以东西域诸国都归于莎车的统治之下,势力非常强大。
早在汉元帝时代,莎车王延作为莎车王子的身份在京师留住,非常仰慕中原文化。后来回到莎车当上了莎车王,也参照汉朝的典章制度与法规治理本国,并且常告诫自己的儿子康“当世奉汉家,不可负也”。
中国古代朴素的国家认同表现为对专制君主或某一王朝的忠诚,强调“忠君报国”,两汉时期,西域各地“思乐事汉”就是古代朴素的国家认同观的体现。
元代时,畏兀儿(原高昌回鹘统治地)以西为察合台和窝阔台的封地。历经战乱,1514年9月东察合台汗国满速儿汗的三弟赛依德看到汗国四分五裂,趁机称汗定都叶尔羌(今莎车),史称叶尔羌汗国。在它最强盛时,疆域包括天山南部、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、伊塞克湖地区、费尔干纳盆地、巴达克山和瓦罕走廊地区,管辖着今新疆西部。
当时,叶尔坎(莎车)与翰端(和田)、合什哈尔(喀什噶尔)并称南疆三大城。至清,“叶尔坎”更为“叶尔羌”。(叶尔羌最早出现在11世纪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《突厥语大词典》,据考叶尔羌为突厥语,意为崖城,又《西域同文志》释为:回语,叶尔,谓地;羌,宽广之意。 清光绪年间,新疆建省后,设莎车直隶放,统辖南疆区域。光绪廿九年(1903)升为府。此后又在莎车县设第十长官公署,辖莎车、叶城、泽普、麦盖提四县。新中国成立后,五十年代初,曾设莎车专署,辖喀什、克州区域。 今天,莎车户籍人口80万(不含驻地部队),包括流动人口,保守估计足有100万人。